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用制度创新守护绿水青山|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绿色是贵州最鲜明的底色。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近年来,贵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贵州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先试,成效明显。截至2020年末,我省30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以制度创新打造“绿色样本”,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模式。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美丽贵州。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贵州,未来可期!

 

市民在贵阳市观山湖公园踏青游玩。

强化执行  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20年4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十大典型案例”,贵州息烽大鹰田两企业违法倾倒废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位列其中。  2012年6月,贵阳某化肥有限公司委托息烽某劳务有限公司承担废石膏渣的清运工作,劳务公司未按要求将废石膏渣运送至渣场集中处置,而是运往息烽县大鹰田地块内非法倾倒。经鉴定评估,此次非法倾倒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数额共计891.6万元,其中应急处置费用134.2万元,修复费用757.4万元。  2017年1月,在贵州省律师协会参与下,赔偿权利人指定原贵州省环境保护厅与赔偿义务人化肥公司、劳务公司进行磋商,由化肥公司、劳务公司将废渣全部开挖转运至合法渣场填埋处置,对库区进行覆土回填和植被绿化。达成协议后,赔偿权利人和义务人共同向清镇市人民法院递交了司法确认申请书,经法院依法审查后裁定确认赔偿协议有效。此后,赔偿义务人按照协议对大鹰田地块开展了生态环境修复,并于2017年12月前自行修复完毕。  这是全国首例经磋商达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案件,也是全国首例人民法院司法确认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行政磋商案。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梓太点评道,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中,该案例的几个“探索”值得关注:探索了磋商机制,细化了磋商的工作程序;探索引入了第三方参与磋商,提升了磋商的可操作性;探索了司法确认制度,通过司法确认赋予了赔偿协议强制执行效力;探索了企业自行修复的做法,引导企业自行组织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积极履行环境修复责任。  告别“软约束”,重拳出击,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厉的法治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2020年9月16日,以“续写赤水河生态文明新篇章”为主旨的2020年贵州环保行检查组走进习水县隆兴镇、习酒镇,聚焦赤水河流域环境治理状况,从赤水河源头出发,对赤水河流域的污水垃圾治理、流域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十年禁渔落实等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贵州环保行”由贵州省人大环资委牵头,每年开展,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围绕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以“检查采访—反馈—整改—跟踪回访—再反馈—再整改”的模式开展监督检查。  制度创新、强化执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步履坚定,制度已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生态修复  城市乡村各美其美  “没想到,现在的水泥厂看不见灰尘,口罩都不用戴,还种满了花草。”在湄潭县黄家坝街道梭米孔村石灰岩矿山环保开放日活动上,一位参观者赞道。这里是位于湄潭县的贵州江葛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所属矿山。“以前我总觉得矿山开采肯定空气不好,环境差,真是大出意外。”这位参观者说。  矿山形象的改变,得益于近年来贵州大力开展的矿山集中“治秃”行动。贵州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全过程,聚力实施绿色勘查示范、绿色矿山建设、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等六大专项行动。同时,对露天矿山摸底排查,建立“一矿一策”台账,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还山于民,还水于民,还景于民。  以安顺为例,近十年,该市在大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双轮驱动”,把建设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与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大力拓展城市空间、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包括增加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空间,不断提高城市宜居魅力和对游客的吸引力。  如今的安顺,城市、乡镇、农村美美与共,市民满意度和幸福感极大提升,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城乡共荣的新路。  持续不断推进生态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世界自然遗产总数全国第一、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绿博会……2020年,贵州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含休闲服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1875亿元。  探索破题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赤水河,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中唯一无水坝的“原生态河”。  近年来,贵州探索建立重点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和上下级纵向补偿的交叉补偿机制。2018年初,与云南、四川共同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赤水河流域因此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首个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流域。  不断实践中,视野更加开阔,贵州在跨区域合作中新招频出。2020年7月,为有效防控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确保都柳江流域水环境安全,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签订《都柳江流域省际跨区域联合协作机制合作备忘录》,建立联席会商制度、环境信息通报制度、水质监测预警制度、联合执法检查制度、环境应急联动制度、市(州)县级联席合作制度等六项制度,共同推进都柳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  观山湖区是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高地,近年来,聚力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贵州智慧”——  率先在全国县区级实行全区域生态损益管理体系试点;  率先实现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一张表”,生态价值动态损益“一本账”和生态环境实时监管“一张网”,将守护绿水青山纳入全时全域管理范畴;  率先在全国县区级创新构建大数据“五位一体”全要素评估平台系统,将生态与经济、社会、文化及地方治理有机整合;  ……  据统计,近5年,观山湖区自然资本总值升值19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同时,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2%,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机制创新  青山更青绿水长流  昔日“牛奶河”今朝变清流。乌江重要支流瓮安河终于恢复到了原有的模样。瓮安是贵州三大磷矿基地之一,曾经,瓮安河水体总磷含量严重超标,加上养殖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河水泛白,浑不见底。近年来,瓮安大力修建生态沉降坝,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全面落实“河长制”,让瓮安河水再现清澈。  瓮安河边长大的王吉洪是瓮安县银盏镇飞练社区村级河长,他每月至少要巡河一次。为保护好家门口的这条母亲河,村里还在四个村民组选定4个河段长,每人负责2公里。此外,还设有公益性岗位,聘请建档立卡户担任巡河员,每年给予一定报酬。  “生活变好了,大家环保意识也提高了。”王吉洪说。  早在2009年,贵州8大流域就开始推行河长制。2017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并独创省级领导人人当河长。目前,全省4697条河流共设河长22755名,实现了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流域河长制全覆盖。  青山青,绿水长。  2020年12月23日,贵州印发《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目前,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建立健全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党政领导挂帅,部门参与共管、共建、共治的林业改革发展新格局。  管理机制不断创新,让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已是周边省市游客避暑休闲、度假疗养的胜地。

知行合一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我们吃得安心、住得放心,游客也玩得开心!”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村民李云平说,“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万山汞矿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汞资源的逐渐枯竭,2002年,被宣布实行政策性关闭破产,是第二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  汞尽城衰、千疮百孔,怎么办?铜仁市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老矿区的涅槃之路。  “我们首先从断源、清源、开源三方面出发,全力做好涉汞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铜仁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科科长黄柏云说。  断源,以“取缔关闭一批、暂缓停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限期整改一批”为抓手,全力做好涉汞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严禁再开发汞矿,斩断汞污染新增源头。  清源,以获批“全国汞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契机,所有涉汞行业全部“退城入园”,按照“源头控制、风险防范、修复治理”目标,开展生态治理,有效减轻汞污染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和持续影响。  开源,“变废为宝”打造朱砂古镇,由“卖资源”向“卖风景”转变。现在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00万人次,直接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000多人。  山上废渣通过治理“变废为宝”成景区,山下流域通过治理“集中连片”成坝区,现在的万山脱胎换骨,“三源”土壤污染防治经验还在全国复制、推广。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贵州“知行合一”,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不断探索,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典型案例】  单株碳汇精准扶贫——  百姓“卖空气”挣钱  “不用砍树卖,也能挣钱,单株碳汇项目真的好!”纳雍县董地乡进新村,曾是脱贫攻坚中最硬的一块“骨头”。村民杨德文是曾经的贫困户,他也有“资产”,种有400株树,“原来只想着树子长大后用来修房子。没想到,把树看护好,也能赚钱。”  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是国内首创,简单理解就是“种树卖空气”: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拥有的符合碳汇条件的林地资源统一管理,以每一棵树吸收的二氧化碳作为产品,通过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面向全社会进行销售,购买碳汇的资金全数汇入对应贫困户的专用账户。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由此形成碳减排的指标。  “一开始村民还不相信,他们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现在大家都踊跃参与。”进新村村主任杨忠贵说,“单株碳汇生态扶贫项目,除了通过生态扶贫为贫困户雪中送炭,还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现在进新村的群众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据悉,单株碳汇项目现已覆盖全省除贵阳市外8个市(州)18个县588个村的10337户贫困户,若碳汇量全部卖出,户均可年增收近千元。  【大事记】  ◎2014年,贵州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  ◎2017年起,贵州将“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作为6月18日“贵州生态日”常态机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独创省级领导人人当河长。  ◎2018年2月,贵州与云南、四川两省共同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赤水河流域也因此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首个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的流域。  ◎2018年4月,贵州出台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政策,按照“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原则,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  ◎2020年,贵州省独创单株碳汇精准扶贫机制,带领全省18个县588个村10337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2020年12月23日,贵州省印发《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通过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不断增加森林蓄积量和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靖晓燕 申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