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解读!为矿山生态立法,修复“生态疤痕”

华声在线记者 杨元崇 通讯员 彭向军

2025年1月8日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矿山生态修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

 

据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显示,这是全国首部规范县域矿山生态修复的地方性法规,为花垣县的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和“锰三角”协同治理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为引领和全面推动美丽湘西建设提供坚实法治基础。

花垣县作为湖南省的矿业大县,20世纪70年代以来,凭借丰富的锰、铅锌等矿产资源迅速崛起,成为全国重要的矿业基地之一。然而,散乱无序开采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矿区处处石头山、灰尘满天,污水沟壑纵横,留下了巨大的“生态疤痕”,矿山生态修复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明确生态修复义务主体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首先要明确矿山生态修复义务主体。”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君介绍说,《条例》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经依法批准的探矿、采矿、浮选、尾矿库等生产运营活动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运营单位为修复义务主体;采矿权转让的,采矿权受让人应当履行原采矿权人的矿山生态修复义务。

为避免矿山生态修复出现“漏网之鱼”,实现所有矿山全覆盖,《条例》规定历史原因遗留的、责任人灭失或难以确定的、因退出保护区或去产能等政策性原因关闭且明确由政府承担修复责任的废弃矿山,县人民政府为修复义务主体。

据花垣县委书记、县长王京海介绍,近年来花垣县委县政府着力解决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问题,1000多个矿洞全部完成永久性封堵,清理废石90多万立方米,覆土复绿1.45万余亩、种植蚕桑8000余亩,矿区逐渐恢复了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的原貌。

生态修复贯穿全程

矿山生态修复是极其复杂的工作,从宏观上涉及国土空间规划、微观具体到个体生态修复方案;过程上从探矿、采矿、生产一直到关闭矿洞;涉及管理部门众多、行政区域边界交错等等。《条例》虽然只有短短12条,不足2000字,但对这些核心要素均进行了规定,如:自然资源部门应当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总体布局。

花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龙仕英介绍说:《条例》出台后,将进一步推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在生产矿山绿色标准升级改造、新建矿山绿色标准审批等工作迈向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要保证矿山生态修复得到彻底的执行。”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向宏国说,为打通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条例》规定,矿业权人和非法开采行为人等不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林业、水利等部门有权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代履行。同时针对行政区域交界的特殊性,《条例》明确,鼓励和支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与重庆市、贵州省相邻行政区域建立渝黔湘三省(市)三地锰矿集中区域环境资源执法司法保护协作联动机制,协作惩处行政边界区域破坏矿山生态的违法行为。

鼓励多途径开展生态修复

让曾经的“矿海”变桑田。花垣县龙潭镇祥和村村民石群辉曾在矿山上工作,伴随着花垣县重拳整治矿山及矿区污染企业,他主动辞职并联合村子里的其他村民组建了合作社,承包了附近山上的3000多亩尾矿库、矿坪进行覆土覆盖种桑养蚕,并带动周边村寨320户1280名村民实现脱贫增收。

让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华垣环能公司推进“资源—产品—废物—综合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年处理240万吨铅锌渣生产线、年产20万立方米铅锌尾矿蒸汽加压混凝土砌块全自动生产线等项目先后实施,有效促进矿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这些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并行的理念,在《条例》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如: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用科技手段对矿山的废砂进行再次生态利用。

此外实践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也写入了《条例》,如:土石料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后的土地开发利用,这些都有力地助力矿山生态修复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疤痕”变成“绿水青山”,在此基础上再造“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