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韶关样板”

秋冬时节,广东省韶关市依旧青山叠翠、绿荫遍野。行走其间,犹如沉浸在青绿的海洋里。

韶关市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被誉为“全球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在这里慢慢浮现。

为了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珠江三角洲生态屏障”,2018年10月,广东粤北南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获批启动,由韶关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实施。几年来,该试点项目从一脉青山、一泓碧水、一片土地开始,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经验,让该市舒展出了一幅崭新的山水画卷。

 

生态复绿 废弃矿山演绎美丽蝶变

 

凡口国家矿山公园全貌

 

 

走进位于仁化县董塘镇的凡口国家矿山公园,只见这里绿树如茵、鸟语花香。整个矿区与普通居民社区几乎无异,银行、医院、学校、篮球场、电影院等设施一应俱全,约有1.5万居民生活于此。

若不是主矿井外来回运送矿石的索道缆车,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超大型有色金属矿区。如果在几年前来到这里,脚下仍将是杂草丛生的废弃矿坑。如今,修建成的国家矿山公园被认定为国家 AAA级景区,到处呈现着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

 

 

凡口铅锌矿旧矿坑治理后

 

 

凡口铅锌矿(以下简称“凡口矿”)的蜕变,是韶关市矿山生态修复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个缩影。

凡口矿是我国有名的大型矿山。矿产资源开采为韶关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其早期的疏干开采方式引发了岩溶地面塌陷、排土岩石堆放破坏地貌景观、尾矿搁置污染水土环境等问题。

据凡口矿常务副矿长陈卫东介绍,在韶关自然资源部门的指导下,凡口矿按照统筹“地上地下”系统保护修复的思路,采用尾矿库建生态湿地公园、地上建矿山公园、地下建帷幕坝截流治水的“三位一体”模式,开展生态修复综合治理。

要复绿先治土。凡口矿如何解决酸性矿山生态修复难题?陈卫东坦言:“要想在强酸性、重金属土壤上种植草木困难很大,我们一直没有太大的把握。”粤北南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为凡口矿土壤治理带来了机遇。陈卫东说:“我们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进行土壤基质改良,完成了300多亩尾矿库区复绿,效果非常明显。我们种的小灌木刚开始只有几十厘米高,现在已长到两三米高了。复绿后,这里基本不再需要后期维护,已经形成自主的生态循环系统。”

陈卫东介绍,凡口矿目前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开采和环境治理技术,基本可实现废气、废水、废渣“零排放”的开采方式。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7%以上,剩下的处理达标后超低值排放;井下回风同样进行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废渣基本“吃干榨尽”,主要用于制作优质建筑材料;利用尾砂充填地下采场,避免了新的地表塌陷。此外,采用帷幕注浆技术,有效隔绝了地下水和采矿区。

生态兴则产业兴,环境美则家园美。凡口矿综合生态修复工程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生态环境问题,还为群众打造了集休闲、游览、科普于一体的平台。过去的“生态短板”变成了如今的“生态样板”。近年来,凡口矿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矿山”“广东省绿色矿山”称号,2019年还入选了“广东省国土空间首届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综合治理 “红层荒漠”孕育绿色希望

 

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工程珠玑镇主田村治理后

 

 

南雄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华南丘陵山地生态带,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一个狭长盆地,地质学上称其为“南雄红层盆地”。该盆地以紫色砂页岩地层为主,当地俗称“红砂岭”。

红砂岭表面页岩易风化,遇雨水冲刷易流失,侵蚀沟支离破碎,被称为“红层荒漠”。因此,南雄也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级市之一。红砂岭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土地退化较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不适宜种植普通农作物,导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低,影响当地群众的收入。

要治理这样的红砂岭,难度可想而知。这些年来,南雄市一直在探索。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符加方介绍,自1986年起,该市以全民动员这种方式来开展治理,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大面积的红砂岭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是,红砂岭的问题并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项目让南雄市找到了有效途径。

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工程是广东粤北南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之一,总治理面积为35700亩。自项目开展以来,南雄市已完成水田垦造6000多亩,新增水田面积4700多亩,形成水田指标交易价值近29亿元。

油山镇是南雄市红砂岭分布的主要地区。在没有治理前,周边的6500亩土地几乎全是“红层荒漠”,利用效益极低。为了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生态价值,“我们紧扣红砂岭磷钾元素含量高、锌和硒等微量元素较丰富等优势,引进专业团队,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南雄市油山镇镇长陈俊介绍,市自然资源局采取由政府组织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的方式,引进了脐橙种植项目,并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的运作模式,确保农户、村小组、村委会三方收益。项目组则利用先进的技术较大地改善了土壤活性、排水透气性等,并增强了其保蓄肥水能力。该项目从2019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种植完成5000多亩脐橙,实现“红沙漠变成绿洲”,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增收之路。

此外,南雄市还以村企合作方式引进专业团队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并建成中草药种植研发基地。所在镇村整合涉农、扶贫资金,连同土地入股到项目中,与经营主体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的运作模式,开展红砂岭中草药种植产业化治理。该项目自2018年实施以来,已完成近3000亩红砂岭生态修复和后期利用。

 

 

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工程珠玑镇主田村治理后

 

 

“这两个项目不仅治理完成了8000多亩红砂岭,还为300多户村民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人均收入增加2万元,年分红近100万元。”符加方说。

南雄市常务副市长吴良彬表示,红砂岭一系列综合治理工程减缓了“红层荒漠”局部的水土流失,同时也破解了其土地碎片化问题,有效带动了土地增值、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区域经济发展。

 

精心管护 “南岭明珠”焕发蓬勃生机

 

南岭保护区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南岭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4年,是目前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20世纪80年代初,南岭自然保护区因建设小水电站,不仅造成保护区内大部分河流断流,横亘山腰的电站引水渠还阻断了野生动物正常活动的通道。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2008年年初的一场雨雪冰冻灾害,使这片森林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对此,南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多方力量,先后建立了多个国家级、省级野外观测研究站,通过科学的监测和研究,掌握森林、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状况。同时,为强化生态资源保护管理,保护区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了管护长效机制,并启用森林资源“网格化”智能巡护管理系统,结合无人机监测巡护、人工巡护,实现了全区域森林资源无死角、全覆盖的“一区一网”精细化、综合化管理。

为进一步提升南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管理局挑选了132种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地点,利用申请到的粤北南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奖补资金,实施了野生动物通道修复工程。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刘志发说:“我们过去巡山时,隔段时间就会在引水渠内发现溺亡的动物尸体。现在建设了野生动物通道,就打通了野生动物上下山的道路。根据通道附近安装的红外相机,我们发现很多野生动物都会通过这个通道经过引水渠,我们也就放心多了。”

此外,保护区管理局还利用奖补资金组织实施了包括勘界立标、黄腹角雉监测、莽山原矛头蝮栖息地保护等其他7个项目。通过生态监测、林分改造和有针对性的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项目的开展,管理局工作人员将重点保护物种的数量、栖息地、存在的威胁等都熟记于心。

据统计,目前南岭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8%,区内野生植物总数已上升到3890种,比原记录(2617种)增加1273种。近年来,管理局在保护区内陆续发现的新物种已达10个,广东新分布植物16种。此外,还发现苔藓植物广东新纪录属1属,新纪录种28种。

随着自然生态的持续向好,南岭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陆续增加了保护区新种1种、新纪录65种,广东省新纪录8种。区内野生脊椎动物622种,比原记录种数(443种)多出179种。管理局在保护区内还陆续发现并拍摄到海南鳽、莽山原矛头蝮、黄腹角雉、黑熊黄角鱼鸮、白鹇和中华秋沙鸭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绿色是韶关的名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韶关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文武宏表示,作为粤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韶关将努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修山、治土、整地、护林……,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让韶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美好。

 

来源:i自然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