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资源化道路任重道远
5月17日,陕煤集团生态水泥黄陵年产40万立方米煤矸石制陶粒项目在延安市黄陵县开工。
杜根杰在解读工业固废利用政策
“这次开工的40万立方米煤矸石制陶粒项目,标志着陕煤集团在煤矸石综合利用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资源综合利用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工业固废网总经理杜根杰介绍。
01 煤矸石高效综合利用势在必行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矸石产生量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煤矸石排放量相当于当年煤炭产量的10%左右,煤矸石存量已达60亿~70亿吨,而且仍以每年约3亿吨以上的惊人速度在不断上升。近3年来,在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和国家严格控制煤炭产能的情况下,新增煤矸石产生量仍达6.5亿吨左右。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煤矸石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工业固废网提供的数据显示,山西省朔州市和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陕西省榆林市的府谷等地为伴生煤系高岭石型,陕西省渭南市和铜川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等地属广泛发育石灰岩型,辽宁省抚顺市则为页岩型。我国现役煤炭矿井约4700处,单井平均规模达110万吨,各矿井产能相近,但煤矸石产率差异较大。比如:太原市、唐山市、邯郸市、临汾市、淮北市等地多数矿井产矸率超30%,鄂尔多斯市、榆林市以及新疆等地新建矿井产矸率则低于10%。
由于当前许多煤矿企业还没有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煤矸石问题的思路,所以我国的煤矸石堆放量仍在不断攀升。大量煤矸石难以利用和长期堆存,不仅侵占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其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和土壤,并诱发滑坡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周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煤矸石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煤矸石并不是完全没用,而是如何用、怎么用的问题。”杜根杰分析说,煤矸石具有资源、污染、经济等多重属性,需加强其资源化利用。我国煤矸石产生量大、不同产区属性差异大、产地集中。虽然随着近年来政策法规目标的不断升级,但煤矸石资源化道路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煤矿企业在原有整体方案中对于煤矸石利用方面的可行性方案部分可行性差,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精准统筹项目规划,造成处置手段依旧是以堆存填埋为主,利用率低、利用难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观,既污染环境又资源浪费,亟需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案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
02 综合利用亟需“底层技术”支撑
煤矸石不同于其他大宗工业固废,既要考虑固废资源的综合利用,又要考虑本身含有热值特性的能源综合利用,特别是还要对综合利用产品市场进行重点统筹。杜根杰认为,只有以多种创新性的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才能为创造性解决上述重大难题提供可能。而“底层技术”必须能同时解决“大规模、低成本、吃干榨净”三大难题,生产的产品必须也只有庞大的规模市场才可以消纳。
“对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底层技术’首先要既循环又经济。”杜根杰说,工业固废网的许多典型案例,都为企业和地方政府规划提出了行业引领性思路。如“建筑材料不用土、供暖发电不用煤、用电不购电、生产不冒烟”的绿色循环发展理念,采用了行业最先进的“煤矸石超内燃+国内首创隧道窑高温带和冷却带余热回收发电+发电余气供暖梯级利用+高强陶粒砂石”技术装备,项目具有“消纳规模极大、边际成本极低、节煤降碳效应显著”的特点。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底层技术”还要具备先进性,能保证产品的高值化利用。然而,许多企业在煤矸石利用中,没有把创新性放在首位,因材而异,精准施策,只求“消化”煤矸石,不想追求高值化,研发的产品缺乏技术含量,没有市场竞争力。
03 示范引领百花开
事实上,作为国内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公司,工业固废网一直在煤矸石综合利用方面发力。近年来,他们通过各类论坛、产业研究和专项规划咨询、调研等有效工具,对接了近百家创新技术厂商,解决了国内部分煤炭企业煤矸石综合利用难题。
辽宁省阜新市的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就是一个成功范例。阜新市历史遗留煤矸石约5亿吨,先后制定了《阜新市(新邱)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新邱区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规划》等,引入中科盛联建设了煤矸石预处理中心、百年赛道小镇等典型项目,成立了隧道窑产业联盟,创造了“制坯不用土,烧砖不用煤,造纸不排水,发电靠余热”的阜新模式,充分利用了煤矸石的余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塑造了具有阜新特色的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生态。
来源:《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