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沙化治理率93.24%(组讯)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现在这片沙漠要从陕西境内”消失”了,这是中国人民治沙的另一个丰功伟绩。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1/4国土是荒漠。毛乌素沙漠又称鄂尔多斯沙地、毛乌素沙地,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榆林境内。

在历史上,这里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经过70年左右的治理,陕西境内的毛乌素沙漠正在变成绿洲。据陕西日报报道,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7d3ab8f301c0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如果你还没有追随《东邪西毒》去一趟位于榆林的毛乌素沙漠,你可能就没机会了,因为它快被陕北人民消灭掉了。身为堂堂的生命禁区,乌毛素沙漠还是挺“憋屈”的。

陕西省林业局近日发布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被“憋屈”死,从陕西版图“消失”。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1977年秋,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民兵们向沙漠进军(资料照片)。图片来源:陕西省林业局

曾经水草肥美 后来却一片荒凉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海拔多为1100至1300米,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过渡性特点。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省榆林市境内,因此榆林市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

然而,毛乌素沙漠并不是天然形成的沙漠。此地原本生态优美,是以“水草肥美,群羊塞道”著称的塞外明珠,风景宜人。匈奴民族曾在此定居并定都,匈奴大夏国的都城统万城,就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

据考证,随着人类对土地不加节制的开垦以及战乱,当地生态逐渐被破坏。自唐代起至明清,经过成千上百年的演变,再加上气候变迁,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如此美景,硬生生被“糟蹋”了。

定要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近代以来,毛乌素沙漠的流沙逐步南侵,已越过长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市林木覆盖率仅剩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图为被划为沙漠观察点的毛乌素沙漠。 党田野 摄

昔日榆林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

治理工作刻不容缓!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民众几十年如一日,战天斗地、治沙造林,让860万亩流动沙区逐渐变绿。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治沙队在堆子梁小滩村拉土压沙(资料照片)。图片来源:陕西省林业局

其实,治理毛乌素沙漠是有先天自然条件优势的。对比塔克拉玛干沙漠,毛乌素沙漠显得“娇小”许多。榆林市社会林业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朱序榆说,毛乌素沙漠一是面积较小,仅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八分之一;二是毛乌素沙漠自然环境和所处位置优越,在沙化之前是畜牧场,本身就有相对丰富的降水量和温和的气候条件。此地四季分明,夏季最高温度不过24℃,且降水量充沛、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有利于植物的存活。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毛乌素沙漠的治理相对“容易”一些。

不过,天时地利,更需人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治沙战役中,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倾其一生,让当地完成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洒尽浑身千滴汗 誓叫沙海变绿洲

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郭成旺老人今年已近百岁,在他的记忆中,40多年前村周边都是黄沙,一场风刮过庄稼就全被掩埋,吃饭烧柴都很困难。

Rx8b6Nl6mNQfBz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为了抵挡风沙,1985年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周边的沙地,开始咬着牙种树。树木慢慢扎根,扛住了风沙,逐渐成林。

如今,郭成旺的儿子、孙子、曾孙子们接手继续种树,治沙造林在郭家已经成为一种传承的信念,他们将4.5万亩黄沙变成了树林。

 文章标题:【今日新闻头条: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转载请注明来源:【融易资讯网】;文章网址:https://www.ironge.com.cn/tech/internet/180018.html

 

毛乌素沙漠返绿,人力天工各几何?

看理想新闻 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的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经过持续建设,原本沙漠化的区域内林木茂盛,生机盎然,绿化建设初建成效。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貌。 (ICphoto/图)

近日,西北毛乌素沙漠“返绿”引发公众热议。

随着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土地沙漠化成为困扰世界许多国家的难题。能够逆转沙漠化,而且是数万公里的沙漠逆转,当然是振奋人心的消息,网友一片欢呼,赞美“治沙人”的努力,自豪于又一次的“人定胜天”。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欢呼之余,似乎也需要一些冷静,因为如果不能客观评价毛乌素沙漠的逆转过程并且总结得失,那么是不利于后续对于其他沙漠或荒漠治理的,甚至会走上许多弯路。

大约十年前,旅行前往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统万城遗址。统万城地处靖边县城以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为东晋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都城。古时建城,水源第一,统万城傍红柳河,至今依然有水,只是如今的水流早已不足以支撑一座城市的需求,土地沙化严重,白城则村中的道路积满流沙。

登上统万城的夯土城墙,目力所及,一片苍茫,那是初见的毛乌素沙漠。不过与常人常识中黄沙连天的沙漠不同,那时的毛乌素与其说是沙漠,勿宁说是荒漠,因为地表已经覆盖有稀疏的植被,黄蒿、沙蒿、苍耳、灰条、蓑蓑草,而且城址周围遍布蛇洞,老乡提醒注意毒蛇出没,虽然令人心惊,起码意味着有了依赖植被的生物链。

沙蒿之类的植物,始于1950年代的飞机撒播。但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不是种籽,而是水源。在统万城附近的毛乌素沙漠,没有看到任何的人工灌溉装置,因此意味着植被的生长,凭借的还是自然降水。不少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的逆转和总体气候变化有关,尤其是风力减弱和年际降水变多等密切相关。

纸面上的研究也是我的实地体会,最近几年在陕西、甘肃,尤其是夏秋两季,降水时常多到宛在江南。去年秋天由西安沿关陇古道直走到敦煌,几乎一路与雨水相伴,部分河流甚至出现洪水,完全没有印象中西北的苦旱。由此可知,毛乌素沙漠的逆转,天时的因素是不可忽略的。如果没有气候改变、降水增加,逆转之路或不会如此显著。

由此带来两个思考。一是相对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勇气,顺应天时无疑更为重要。没有天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未必会有同样良好的结果。

二是毛乌素沙漠的逆转,如我最近几年又去统万城的所见,并非是可以逆转到水草丰美的古代,并非是可以逆转毛乌素成为森林与良田,因为增多的降水还不足以让毛乌素沙漠生长出高大乔木或者灌溉农田,逆转更多由沙漠成为荒漠,不再有流沙,不再扩大,是切合实际的难能可贵。舆论应当更加客观地告知毛乌素沙漠逆转后的模样,不要给予公众不切实际的期盼,更不能让这种期盼影响到决策,追求森林与良田的毛乌素,反而可能成为灾难。

如今夏秋身在陕甘,却又无法摆脱毛乌素沙漠逆转带来的一个副作用,那就是由沙蒿花粉导致的严重过敏。1990年代随着沙蒿飞播面积扩大,由沙蒿花粉导致的过敏性鼻炎发病率直线上升,2018年央视报道:在过去6年间,中国过敏性的鼻炎患病率已经从11.1%的概率升高到了17.6%。在毛乌素沙漠周边的陕北、内蒙古、宁夏,过敏性鼻炎几乎已经成为“地方病”,每年沙蒿花粉季,甚至出现为躲避过敏的候鸟式迁徙人群。

我个人的过敏性鼻炎也在最近这些年逐年加重,非过敏体质人群大概不知道严重过敏性鼻炎的痛苦,简而言之:生不如死。无休止的喷嚏,鼻腔与耳道内奇痒、鼻涕横流,无法呼吸,无法入睡,能够造成严重的神经衰弱,进而继发哮喘等严重疾病。

选择治沙植物不当,导致诱发群体健康问题的“治沙后遗症”,许多患者不断呼吁,如今榆林等地开始逐渐正视问题,着手解决之道,但是治理过程必然如同治理沙漠一样漫长。

这大概是治理沙漠,也是治理一切问题的又一思考,即制定政策措施时,不能太过专注问题本身而忽略其他可能的衍生问题,否则由此带来的“后遗症”又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事倍功半——不能注意及此,难免又会有“后遗症的后遗症”。

希望统万城附近的毛乌素沙漠早日由荒漠而成草甸,也希望夏秋再去之时,可以自由呼吸。

(作者系作家、摄影师)(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毛乌素沙漠将从陕西版图消失:栽种树木可绕赤道54圈

毛乌素沙漠近日刷屏了!

  这个作为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荒茫之地,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根据陕西省林业局的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其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如果将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

  有人认为,沙漠幅员辽阔,飞沙走石,气候恶劣,非人类之功可以改变。毛乌素沙漠的 “濒危”却见证了“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国人持之以恒的勤劳和智慧,让一片渺无生机的蛮荒之地,变身成了鸟语花香的茵茵绿洲。

穿越毛乌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 图源:新华社穿越毛乌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 图源:新华社

  位于陕北的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蒙语中“毛乌素”意为“寸草不生之地”。由于这片荒漠的风沙侵袭,临近的陕西省榆林市曾被冠以“驼城”之名,意为沙漠之城。而今,这里却已然换了一幅景象。

毛乌素沙漠景象今昔对比图 图源:百度贴吧毛乌素沙漠景象今昔对比图 图源:百度贴吧

  这片绿洲,是怎么来的呢?

  01

  荒漠里盛开的绿色梦想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这句歌谣,曾经是这片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其实,毛乌素沙漠并非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荒芜。在1000年前,这里也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美好景象。但是自唐代起,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加之对这一地区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发开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荒漠化。

建国初期的毛乌素地区 图源:视觉中国建国初期的毛乌素地区 图源:视觉中国

  也正因如此,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它的形成,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的。到解放初期,这一地区的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环抱之中。2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古镇榆林,甚至被沙漠逼迫得三度“南迁”。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这里一度是风沙的天下,沙进人退,水土流失,西北风从早吹到晚,裹挟黄沙四处侵虐。

  黄沙漫天,却没有掩盖住人们绿色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战役的擂鼓亟待敲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着手应对这一地区荒漠化、风沙化的问题,榆林市、陕西省乃至全国上下,开始了一场与荒漠风沙为敌的“防沙治沙之战”。

  02

  七十余年不懈治理

  终让绿色回归大地

  从治沙防沙伊始到今日,这70年来取得的喜人成绩,源自于一代代人辛勤奋斗的执著和坚守。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沙治沙高度重视。建国以来,一系列防沙治沙的重大举措相继出台。颁布实施《防沙治沙法》,下发《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出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制度上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开展。

  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防沙治沙的战役中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大力推动防沙治沙工程全面推进。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示意图 图源:新华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示意图 图源:新华社

  宁夏、陕西、内蒙古三省(区)政府各自规划,许多企业纷纷投入,百姓亲身参与,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铸造起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

  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治沙发展模式,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数十年来持续开展“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运动,将全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不断提升,由建国初期的60万亩提升到了2157万亩。

  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在这里成立,专注于治沙防沙这件大事,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将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石光银,全国承包治沙第一人。也是第一家农民股份治沙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图源:bing石光银,全国承包治沙第一人。也是第一家农民股份治沙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图源:bing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来治沙11万亩。参与治沙的34年里,她共筹资860多万元,植树2800万棵,让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人造绿洲”。

“我治沙种树,不是奔着荣誉去干的。其实,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当好致富的带头人,沙漠绿化的带头人。”——牛玉琴 图源:网络“我治沙种树,不是奔着荣誉去干的。其实,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当好致富的带头人,沙漠绿化的带头人。”——牛玉琴 图源:网络

  从党和政府到民间企业,从军人干部到人民群众。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一幕又一幕感人的画面,让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换来了傲人的佳绩。

  70年来,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的面积。森林覆盖率也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的绿色版图北进了400多公里。今天,毛乌素地区的沙化治理率已达到了93.24%,这片沙漠生命将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中的数据表明,植树造林明显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从统计图表中清晰可见,近6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春季(3月-5月)沙尘暴,起沙平均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如今的榆林,风沙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有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毛乌素沙漠穿上“绿装”的故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果和生动实践。

  03

  中国治沙赢得世界赞誉

  中华儿女续写传奇

  2018年,联合国治理荒漠化总干事参观毛乌素沙漠治理成效后对中国的沙漠治理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毛乌素沙漠治理的实践,是一件值得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NASA公布的2000-2017年平均植被覆盖率趋势图。颜色越深,代表植被覆盖率增长越高 图源:bingNASA公布的2000-2017年平均植被覆盖率趋势图。颜色越深,代表植被覆盖率增长越高 图源:bing

  “好消息:根据卫星资料显示,地球的森林比20年前更加繁盛了。中国和印度主导的人类活动,让地球变得更富绿意了。”NASA在其官方账号上表示。

  中国贡献的绿色面积增加,有42%都是植树造林带来的。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在过去25年间森林面积的增长量稳居世界第一,是其他所有国家森林增加量的总和。

图源:观察者网图源:观察者网

  中国人民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让世界各国纷纷点赞。美国媒体称,中国的沙漠治理是世界典范。NASA发布的卫星图下,外国网友留言称:“世界应当向中国学习”。

  在外国视频网站中讲述中国治沙的视频下,有网友留言,“太神奇了!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绿色包围中的农家小院。图源:新华社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绿色包围中的农家小院。图源:新华社

中国取得的治沙成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正是这种全民力量,在中国广袤的沙区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治沙神话,创造中国治沙史上的种种奇迹,凝聚出沙漠中的“中国力量”。

  正如肖亦农在长篇报告文学《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中所说:“你只有融入毛乌素沙漠之中,亲耳聆听了毛乌素沙漠从远古走向现代的铿锵律动,亲眼目睹了一座座沙漠悄然消失,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心灵的震撼……”

  来源:中国环境